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文学评论集写序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学评论集写序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离骚序是对屈原人的评价还是文的评价?
我认为离骚序是对屈原人的评价。
班固对屈原的评价都写在了班固所著的《离骚序》一文中,班固以为《离骚》作序为名,实则评价屈原。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高,不但肯定了屈原的文学水平,将《离骚》与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国语》等并列陈述。还对屈原的品格和志向也做了非常高的评价,认为屈原高风亮节、忠君爱国,还说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辉
如何评价《滕王阁序》?
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简称《滕王阁序》,写于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年)九月,是一篇赠序。王勃在往南海省亲途中路过洪州,逢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,遂在宴会上写成此文。
1、作者描绘了滕王阁的壮观和洪州的优美景色,从逸游的豪兴转为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,表达了报国无门却穷且益坚、不失壮志的执著态度。体现了初唐时期勃发向上的时代精神,也展示了作者达观自励的精神面貌。
2、文章以滕王阁宴会为中心而展开。第一段紧扣题中的“洪府”,写洪州的地理形势、人文景观,由此将笔墨引至参与盛会的宾主及自身。第二段紧扣题中“秋日”、“登滕王阁”,写登临所见之秋色美景。由近及远,由实入虚。第三段紧扣题中“饯”,由宴会之盛发人生遇合的感慨。第四段扣合题中“别”、“序”,写自己的志向、旅程并表达作序辞别之意。全文紧扣题意,层层递转,开合收纵,自然流转。
3、本文的写景笔法多变,色彩有浓淡的对比,视角有俯仰的转换,景致有远近的变化。写景有色也有声,且虚实相映。尤其“落霞与孤鹭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两句,色彩明丽、气象开阔、动静互衬而富有韵味;作为第二段写景物的总体背景,也使整幅画面和谐、灵动,富有层次感和纵身感。
这篇文章构思缜密、文气流畅、辞***华美令人赞叹,可见王勃文思敏捷,修养深厚、才情非凡。
如何评析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一文?
我以为兰亭序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时代性。在那个时代,王義之是一个集大成的书法家。时间过了这么久,王羲之的成就已经变成了神话。其实 各人的审美喜好是不一样的,不应当用一个人的书法美学来禁锢后来者。在我的喜好里我认为就有几位书法家写的比他好,只是我不敢说。说了怕被人骂成是肤浅无知之徒,胡说八道者也。
王羲之(303~361?),字逸少,琅琊(今山东临沂)人,后迁居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晚年隐居剡县金庭,历任秘书郞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后为会稽内史,领右将军。在书法史上,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“二王”。
东晋永和九年(353) 三月三日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41位军政***雅聚于兰亭修褉事,流觞曲水,饮酒赋诗,会上各人作诗。《兰亭序》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,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,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。原作据传已殉葬于昭陵,今传以唐冯承素摹“神龙本”最佳,现藏于故宫博物馆。
《兰亭序》,又称《兰亭集序》《兰亭宴集序》《临河序》《禊帖》《禊序》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》。该帖久享盛名,宋米芾誉之为“天下行书第一”。元郭天锡跋《兰亭序》云:“字法秀逸,墨彩艳发,奇丽超绝,动心骇目。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,奉圣旨于《兰亭》真迹上双钩所摹。”方孝懦说:“学书家视《兰亭》,犹学道者之于《语》《孟》。羲、献余书非不佳,惟此得其自然,而兼具众美。”
该贴笔法秀逸,使转进退,无不如意,有灵秀遒逸之势;牵丝生动,用笔增加了许多牵引的细微线条,使其点画婀娜多姿,也表现了运笔过程的丰富,对结字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,有的形成了摆荡的弧形甚至是圆圈,极为巧妙;字字不同,结字研美多姿,其中有二十个“之”字,各不相同,体现了卓越的创造性和形式感;章法自然,笔法一致,首尾贯气,行与行之间有疏有密,字行章法布局自然错落,逸趣横生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学评论集写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文学评论集写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